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雖然每一個個體的存在是渺小的,然而正是這一個個體的豐盈人生,才成就了時代的恢弘斑斕”,弘信創業工場董事長李強如是分享。
他的求索之路便踐行著這句話。
2001年,李強抓住國企改制的契機,成立廈門弘信創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投資弘信電子,布局高科技領域;2015年,再次抓住雙創機遇,創立云創智谷。
目前,云創智谷已在廈門、北京、深圳、上海、大連、青島、重慶、荊門、南寧、資陽、漳州等地建立不同主題的創業園區,為3000多家企業提供創業服務。
“中流擊水,奮楫者進”。
2018年,這位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百余家公司股東,啟動“百城智谷”計劃,發起二次創業再出發的號召。
他認為,新世界的大幕才剛剛開啟,一切都還在路上。
(弘信創業工場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 李強) 最年輕的外代系統高管 | 從1987年到2001年創新,是李強身上的一個特征。
這一特征在青少年時期便已顯露出來。
1987年,從未出過遠門的少年,獨自背負行囊,北上千里,遠赴大連求學。
那年冬天,北方的嚴寒和鵝毛大雪給了這個廈門人一個下馬威。
“校園生活的一大痛苦是要自己洗衣服,更大的痛苦是天寒地凍的大冬天洗衣服”,在大連海事大學2017屆畢業典禮致辭中,李強忍不住“抱怨”。
很快,他發現這不是他一個人的痛苦,于是將痛點轉化為賣點,在學生中集資買了臺洗衣機,創辦了海大校園內第一家洗衣社,后來還向學校申請補助,又買了一臺甩干機。
“這恐怕是海大校園里最早的眾籌了”。
李強將自己身上的創新基因,歸結于原生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
他出生在一個廈門的教師家庭。
60、70年代,父母在工作之余,也會搞一些家庭副業,比如養豬,種菜、蓋房子。
這種創新的基因,一直延續到他工作時期。
1991年,李強從海大計算機系畢業,被分配到廈門外輪代理公司(以下簡稱廈門外代)當計算機錄入員。
李強在管理集裝箱的過程中,發現集裝箱弄錯的事情時常發生。
這不是一件小事。
集裝箱被送錯到歐美再找回來,幾千美金就打水漂了。
而本地攔截的成本只有幾百塊。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跑碼頭,爬貨架,敲出了全國租箱業的第一行箱號代碼,解決了這個老大難。
不一樣的李強很快冒出頭來。
1996年,他帶著團隊組建了廈門外代租箱代理公司;1997年,被抽調到廈門港務局籌建廈門港務集團,廈門港務集團成立后,成為企業管理部首任負責人;1999年,李強返回廈門外代,擔任副總經理,成為全國外代系統最年輕的高管。
正當周圍的人羨慕這個全國外代系統最年輕的高管時,這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年輕人選擇放棄國企的高薪與錦繡前程,離職創業。
這一年是2001年,李強畢業的第十年。
一肩擔信用 | 從2001年到2003年“2001年,中國加入WTO,要向內外資全面開放。
國家也正在推動國有中小企業的改制。
這是難得一見的機遇,可以操作的空間很大”。
讓李強離開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他曾想從洛陽工學院引進一批數控機床,努力了很長時間,功虧一簣,在最后關頭被領導喊停,理由是這件事情“跨度太大”,超出了他們的想象。
“自己單干,就可以擺脫國企束縛,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久在樊籠里”,李強出來創業了。
2001年7月15日,廈門弘信創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這個公司,由國企(廈門外代租箱代理公司)改制而來,延續原公司的業務和客戶。
兩年后,這個天之驕子被命運狠狠地打擊。
人生是一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他在14年后將王小波的這句話分享給學弟學妹們。
2003年,他在上海投資包下一架飛歐洲航線的貨運飛機,希望尋求業務突破。
誰料,突然而至SARS疫情嚇得歐洲全面禁運來自中國的產品。
近乎致命的打擊,嚇壞了一大片公司的股東。
有半數以上股東要求出售所持股份。
當時,身邊的人也紛紛勸說李強,“千萬級別的虧損不是你們這種初創小公司能夠承受了的”,“跑了算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李強認為這是一種逃避責任的表現。
“關了簡單,但是別人產生的損失就成了壞賬。
今天,你可以關這個企業,明天就可以關另外一個企業。
人家還怎么敢跟你做生意。
你和企業的信用將形同虛設”。
他,決定扛下來。
扛下來,不容易。
李強一方面與航空公司溝通,將航班次數和倉位減少,找機會把業務轉包給別人;另一方面與銀行溝通,用個人身家做無限連帶責任擔保,銀行最后才沒有撤款。
據悉,當時,整個債務達到上億元。
對于一個剛剛創業的人來說,這不啻為一個天文數字。
天無絕人之路,危機逐漸轉好。
在危機的尾聲,愛折騰的李強又給了董事會一個大驚喜——籌錢資助一家窮困潦倒的做柔性電子的創業項目。
這個項目,是李強的老同學李毅峰做的。
他雖握有柔性線路板的生產技術,但因缺乏融資能力、營銷能力以及資源整合能力,最后不得不向李強求助。
聽完老同學的講述,計算機出身的李強敏銳地察覺到這個項目患的并不是“不治之癥”,柔性線路板也是一個朝陽產業,未來市場潛力巨大。
而且,這個項目的“病”,李強恰恰能醫治,“創業三年來,我們團隊積累了豐富的企業管理和市場開拓經驗,具有一定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美譽度”。
“你出技術和團隊,我來投資”,李強決定助老同學一臂之力。
弘信創業的董事會,自然拒絕了李強的決定。
即便放到現在,這個決定也不容易被理解,畢竟休養生息才是重創之后的明智選擇。
為了說服董事會,他不惜再次打了包票:如果這次投資失誤,我個人承擔全部責任。
就這樣,李強前后投入了500多萬元,“注冊資本加上350萬元借款”。
2003年,李強攜手創業團隊,跨界成立弘信電子。
一年后,弘信電子實現盈利;2017年,成為國內資本市場柔性電子第一股,躋身2017年上半年漲幅前五名。
(李董參加弘信電子上市敲鐘)“我當時想的是與其收縮防守,死守城門,不如攻出去還有機會”,李強如是回顧當年的“豪賭”。
首倡云創業 | 從2003年到2012年弘信電子的成功,讓李強擺脫了困境,還為弘信租賃的改制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
2006年,楊真真(弘信集團高級副總裁、弘信租賃總經理)向李強提出了埋藏已久的想法:專心經營融資租賃,將自己持有的部分弘信創業股權置換為弘信租賃的股權。
出乎她的意料,李強沒有猶豫,很快同意了該提議,并給予了她相對獨立的經營自主權。
一如預期,弘信電子的方法論具有普適意義,用在弘信租賃身上也同樣可行。
調整后的弘信租賃表現出驚人的生命力,營業額與利潤幾乎年年翻番。
在調整期間,李強還將改制的大刀揮向了弘信物流、弘信船務。
他接連為這兩個公司做了類似的機制改變——將股份以同股同權的方式轉讓給高管團隊。
“每個團隊最大的夢想,除了實現財務自由外,還希望有獨立的發展平臺。
如果我更早地放手讓他們去做,雖然短期可能要付出一些成長的代價,但他們會心無旁鷺地去經營自己的地盤,并把企業當成一輩子的事業,從長遠來看是有利的”,李強在接受《中歐商業評論》采訪時表示。
2010年,李強正式將公司更名為廈門弘信創業工場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弘信創業工場),開始平臺化運營。
其實,從“創業工場”四個字上便可以看出李強對于創業的認知與高度。
對他來說,公司就是一個產品,是一臺盈利的機器,“你要把各種零部件做好,用更合適的方法,把他們組裝到一起,變成一個產品。
那你裝成一個產品,可以裝第二個產品,這樣可以一直復制下去。
”同年,李強在他的博士論文里,做了更加系統的、更具操作性的闡述,并將之命名為“云創業”。
“云創業”可以被概括為“一核兩翼”。
“一核”即創業服務,包括提升企業運營能力為主的基礎創業服務和加速成果轉化與互聯網轉型的創業增值服務。
“兩翼”指的是創業金融和創業投資,它們分別以債權和股權的形式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融資問題。
詳見下圖。
“創業服務提供高效的系統解決方案,補足企業短板;有了創業服務的保障,創業金融和創業投資的安全系數大大提高,由此,云創業服務體系形成閉環”,《財富經濟》記者曾這樣概括三個板塊的協同。
(一核雙翼)在博士答辯時,有一位導師問李強“云創業”和一般的創投模式有什么不同。
李強回答道,一般創投只是選種子,而“云創業”模式立足于改良土壤。
“通過注入養分,改良土壤,提升種子的存活率、成材率”。
據其估計,弘信生態圈里的企業,成材率超過50%。
除了弘信電子,深越光電、聯懋塑膠、弘信電子、恒坤新材料、中恒信已成功登陸資本市場、表現優異;弘信博格、云倉配、國民飛驤、喜馬拉雅等也正積極籌劃資本布局。
李強,后來剖析了這些成績取得的原因,提到了“優化環境”的重要性。
“我覺得優化環境很重要。
三十、四十年前,中國的經濟很差,差不多是全球經濟最落后的國家。
改革開放之后,我們逐漸追趕上來,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未來甚至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變化?人還是這個人,只是我們的環境變了,環境變好了。
弘信做創業工場,也是在不斷優化創業環境。
” 云創智谷 | 從2012年到2017年“云創業是我們的商業模式,云創智谷是商業模式落地的載體”,李強如是總結。
2015年,移動互聯網時代眾創空間典范——云創智谷建立。
李強,希望云創智谷能夠成為一個熱帶雨林式的開放生態圈;希望創業者、創業服務、創業金融、創業投資、市場運營、咨詢、媒體、政府資源等一切和創業相關的資源能夠聚合到這里來。
(云創智谷)“云創智谷將最終演變成一個小社會,各種各樣的創業機構都能夠在里面找到機會”。
“而弘信只是生態里面的組織者,就像協會的組織者一樣。
弘信和生態里的其它參與者一樣,也是一個參與者”。
目前,進入到云創智谷的企業有以下幾類:一類是接受孵化的中小企業;一類是咨詢企業,包括管理咨詢、戰略咨詢,技術成果轉化、工商稅務,甚至包括財務代記帳的公司;第三類是金融類企業。
這是云創智谷的特色,弘信創業工場自建了一批具備弘信特色的創業金融體系。
結合企業的發展痛點,云創智谷整合企業在不同生命周期需求的創業要素,形成了多層次、全過程的創業服務。
比如提供注冊、人事、法務、財稅管理等基礎創業服務;教練咨詢、政策咨詢、IT咨詢、品牌傳媒、戰略咨詢等專業能力提升服務;金融、投資、加速器、導師、市場運營等企業系統增值服務。
為了破解企業融資難題,云創智谷和實力雄厚的大型國企合作,用創新的風控模式,共同搭建了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普惠金融平臺。
弘信創業工場還打造全生命周期投資體系,用資本的力量加速企業成長。
經過多年積淀,一條覆蓋創業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投資體系形成了,從最早期的天使投資到VC、PE投資直至上市顧問、并購整合實現了全覆蓋。
最近,基于云創智谷的創業生態,一個名為“大合伙人制”的新組織形式也醞釀而生。
“每個企業都有企業的基因和優勢所在,比如弘信的基因偏向實業和孵化,有的企業擅長技術,有的擅長市場營銷,有的擅長政府關系,有的企業募集資金的能力很強。
基于業務上面的聯系,企業們可以成為彼此的私董會成員,每一個人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專業特長之外的弱項由其他人補足,這樣每個人力量都會很大”。
李強把“大合伙人制”定義為“開放式的組織”,旨在于拆掉企業的圍墻。
產業協同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功夫動漫”和云創智谷的合作。
“功夫動漫”有一塊業務是做城市的動漫宣傳片。
部分客戶是地方政府。
它們的合作方式是云創智谷免“功夫動漫”的租金,并幫助它開拓市場。
“云創智谷是中國領先的窗口型的創業園區,一年有幾百批的政府領導來參觀、學習。
我們幫助功夫動漫做營銷,收其銷售額的20%”。
年少讀武俠小說時,李強常驚嘆于英豪們的各種絕招,但最讓他折服的卻是吸星大法,吸星大法能夠吸收天下功力并融會貫通之,以成就無敵。
“今天在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我也在全力錘煉自己的’吸星大法’,期望聚集整合各項資源要素,幫助原來實力較弱的民營企業突破瓶頸,創造不可能的成績”。
二次創業再出發 | 2017年至今在2018年的年會上,直面市場機遇,李強再次發出了“二次創業”的號召。
這次“先鋒”是云創智谷。
在《云創業助力城市創新發展》的宣傳冊里面,云創智谷被定位為“產業鏈資源的整合者”,把散落于各個部門的創新資源整合起來,在市場機制下實現資源配置最大化,推動創新型企業成長。
一個個創新中心,將構建一個個小型創新生態圈,改造創業環境,推動城市轉型升級。
“城市之間的競爭是產業鏈的競爭。
區域產業的升級需要整個產業鏈的升級。
龍頭企業如同引擎,可以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
李強認為,云創智谷是政府雙創的好幫手,是研究員、參謀、宣傳員、面試官和監督員。
“地方要發展產業,政府提供政策資源,沒有其他配套資源,企業也不敢去。
我們集中自己所有的資源,站在孵化產業鏈的背景下做云創。
比如說云谷智創在湖北荊門發展手機產業鏈,一下子把一百家企業帶了過去。
政府資金就可以進行集中投放和扶持,產業一下子起來了”。
“原來,政府扶持產業的資金是完全分散式的。
假設有20億的資金,有10個部委辦區局來分,各自按各自想法制定政策,各自扶持。
像撒胡椒面一樣撒出去,沒有辦法對結果負責。
我現在跟政府談,給我10億就好,資金在我手上,根據你的要求考核目標,要引進多少企業,創造多少產值,針對我就可以,完不成找我算帳。
這樣,政府就放心了,一是資金集中使用,用在刀刃上,產生效益。
二是有弘信做背書,不怕騙,完不成弘信要承擔責任。
”目前,云創智谷已在廈門、北京、深圳、上海、大連、青島、重慶、荊門、南寧、資陽、漳州等地建立不同主題的創業園區,為3000多家企業提供創業服務。
未來五年,按照李強的規劃,將有100個云創智谷在全國落地。
為什么李強能夠數十年如一日?能夠做到創業不息,奮斗不懈?從他提到的“奮楫者”或可找到答案。
“奮楫者”出自《禮記·中庸》,意為努力劃船的人。
他和同時期的企業家,是時代的“奮楫者”,見證了國家從貧弱到富強的過程。
對時代變化的感同身受,促使他們去思考如何為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我認為,作為一名有創業能力的企業家,報效國家的最好方式就是創業,而中國要從世界大國向世界強國轉變,需要強大的實業去支撐,需要創新來引領。
這就是我們提出的創業報國、科技強國的根本原因。
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對員工,對伙伴,我們都應該責無旁貸,而永無止境的責任和對美好人生的追求,是我們永不止步的精神動力”。
下一篇:王征:從5平方米到1500平方米的辦公室,是創業12年的堅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三年變身生鮮電商獨角獸,徐正做對了什么?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