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對于實體店零售商來說,亞馬遜是一個讓人忌憚的競爭對手,因為后者擁有巨大的規模和成本優勢,以及向用戶做出的最低價承諾。
亞馬遜也正是憑借這些優勢,成為了其他網商可怕的競爭對手不管是電子商務還是實體店零售店想要跟亞馬遜PK,需要與眾不同的策略。
對于中國的中小電子商務網站來說,借鑒國外同行的經驗,或許有所幫助。
以下為文章摘要:實體店零售商都非常關注亞馬遜“Show-rooming”這個概念,即消費者走進實體店,直接用戶智能手機掃描貨架上的商品,就可以將實體店商品的價格跟亞馬遜上同類商品價格作比較。
并且,“show-rooming”對互聯網零售商來說,也是可怕的,因為用戶可以較為方便的將網商提供的價格跟亞馬遜的價格作比較。
因此,亞馬遜也是網商強大競爭對手。
亞馬遜享受著“規模經濟”給它帶來的優勢:它可以向用戶提供超低的價格,更快速、更便宜的配送服務。
事實上,亞馬遜目前的規模比排在它之后的12家電商的規模總和還要大。
這種規模優勢是非常驚人的。
更為重要的是,亞馬遜還會將其利潤進行再次投入,以便擴大其規模,降低商品價格,提升配送速度。
當我們考慮在電商領域做投資時,我們首先需要仔細評估亞馬遜對其施加的風險。
那么,線上和線下零售商如何應對亞馬遜這個競爭對手呢?1)出售差異化的產品亞馬遜超低價商品一般包括媒體出版物、電子產品和玩具等“硬貨”商品,其中大部分這類商品都是由大型生產商制造的,并通過多種零售渠道進行分銷。
這類商品都經過了“標準化通用產品”認證。
因此,對于這類商品而言,價格是關鍵因素。
我們都知道,亞馬遜能夠提供最低的價格,并且免費配送商品。
許多零售商都試圖主攻“軟貨”商品,即亞馬遜不占太大優勢的領域。
盡管亞馬遜也正在試圖強化這一業務,但是目前取得效果并不理想。
NastyBal和Zappos(被亞馬遜收購前)等網上零售商以及Nordstrom和NeimanMacus等線下零售商都成功地使用了“軟貨”策略,從而避免了來自亞馬遜影響。
另一個例子就是家居用品,人們覺得這類商品體積較大,不適合網購配送。
另一個相關策略就是,出售在亞馬遜網站上很難被搜到的商品。
比如,Zulily專門針對嬰兒和母親服裝銷售,而Fab則側重時尚商品。
這些商品因為缺乏大眾關注,而很難在亞馬遜上被搜到。
2)銷售你自己的產品許多零售商都通過開發自己的產品來尋求與亞馬遜PK。
這些商品因為擁有自己的專利,生產商可以選擇不授權給其他網商來銷售,因此可以避免價格上的劣勢。
許多表現不錯的線下連鎖品牌都采用這一策略,比如Lululemon和Victoria'sSecret。
還有一些新型網商,包括珠寶銷售商Chloe&Isabel,賣化妝品的Julep和賣女鞋的ShoeDazzle等。
這種模式減少了中間分銷商環節,因此具備一定的價格優勢。
3)更好的網購體驗亞馬遜網站的核心是其商品搜索引擎。
亞馬遜上的“推銷”幾乎完全依靠“算法”。
基于此,如果想要跟亞馬遜競爭,可選擇的策略之一就是提供比它更好的網頁瀏覽體驗,向客戶展示更為精確的商品。
實體店零售商在這一方面表現不錯,比如它們所提供櫥窗展示和店內展示等。
一些新型的電商也這樣做。
這樣做的好處就是,消費者在購物時,首先想的可能不會是價格。
4)利用新的分銷策略有些網上零售商正在嘗試直接向消費者出售商品。
比如閃購網站OneKingsLane和TheClymb,它們每天會向消費者發一份郵電,上面提供了超低價商品信息。
BirchBox及TrunkClub等公司則采用按月訂閱模式,向用戶每月發送精選商品。
5)利用獨特優勢實體店零售商跟亞馬遜相比,在店面租金、勞動力成本以及庫存成本方面不占據優勢。
不過,部分公司正嘗試利用它們本地零售網絡來減化這種劣勢。
比如,沃爾瑪允許顧客到商店去拿他們在網上購買的商品。
之前,沃爾瑪還在美國部分城市試點“當日達”配送服務。
這兩種策略都利用了沃爾瑪本地庫存網絡優勢。
此外,沃爾瑪還在考慮將他們本地“當日達”服務外包給其顧客,后者則會受到沃爾瑪購物折扣。
很明顯,網商要比實體店零售商更具優勢,但而網商想要跟亞馬遜PK也絕非易事,因為后者占據著更大的價格和物流優勢。
希望與亞馬遜展開競爭的公司需要有與眾不同的策略。
下一篇:互聯網創業新增另類導師 周鴻祎試水娛樂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十個小有成就的生鮮電商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