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今天,名為“惡魔奶爸”的用戶表示:“今日頭條今年一口氣簽約了300多個知乎大V,剛把我也簽了,而且是給錢的,年收入比普通白領高,簽完后不能再發知乎,相對于獨家協議了。
”在知乎檢索“惡魔奶爸”發現,這位大V可能是名為“惡魔奶爸Sam”,定位“英語和職場攻略”,有45萬粉絲,一共獲得了66.5萬次贊同,算是知乎上的超級大V。
有被簽約用戶透露,今日頭條開出的加碼大概是每月3萬元,確實比普通白領要搞。
不過,要說知乎的優質內容就因此被搶完了,導致知乎的質量每況愈下,卻也有些夸張了。
關于此,筆者第一時間在朋友圈發表的以下幾點看法:1、兩年前,知乎超過10萬粉絲的大V有150個,今天這個數量已遠遠超過300個,設若超過10萬粉絲的算大V,那么簽約了300個還剩下許多大V;2、沒有一個平臺是靠大V撐起來的,就像微博,明星等頂部內容帶來早期規模用戶,但他們生產內容不穩定,留下粉絲的是中小V的內容,知乎同理;3、知乎已經形成網絡效應,大V在知乎是因為讀者在,還有社區氛圍,悟空問答有高質量的知識分享氛圍嗎?至少暫時沒有;找幾個大V過去就有了嗎?當然不是。
社區氛圍是由內容生產者和消費者一起決定的,而不是大V;4、就算有些知乎大V因為錢,賣身頭條,頭條會一直給錢嗎?顯然不可能,協議到期還是會回去知乎的;5、真正在知乎賺錢的大V,靠的是內容營銷,比如點贊(相當于轉發)、內容廣告(收費寫答案)、還有把粉絲導入到微信做大號(如杜紹斐),做知乎營銷的公司越來越多,這些大V是不可能為了頭條的3萬元月工資賣身;6、悟空問答、企鵝問答都來了,知乎確實會受到一定的分流影響。
平臺花錢買大V,對內容創業者是好事,今天內容就是硬通貨,知識就是力量,文字就是黃金,雖然不可持續,落得個入袋為安,趕緊變現;7、知乎質量“每況愈下”的根本原因,還是門檻低了,不像早期只針對部分人群,再加上營銷價值日盛,內容水化也是必然,每一個社區都是這樣演進的,水至清則無魚,知乎只要能滿足用戶高效率獲取知識這個根本需求,就沒有什么威脅,知乎要做的也不是問答本身,比如最近上線了“想法”來滿足短內容創作和消費。
8、現在內容平臺,其實是供給過剩,最缺乏的是讀者。
有讀者有粉絲,不花錢大V也會前往,一處水源供全球,就算不獨家,也會優先運營某個平臺。
當然,事實上,問答這個市場競爭也確實越來越激烈。
知乎前有微博,后有頭條,再加上分答、百度知道等玩家,可以說是群狼環伺。
如果再放大到知識市場,則對手更多,如得到。
知乎最近也上線了名為“想法”的功能,用戶可以在這里發布文字、圖片、鏈接,可以在單獨的想法頁面瀏覽所關注或被推薦的信息流,知乎還運營了一個名為“很有想法”的專題頁面,來整理當天的好想法。
看上去這就像一個站內微博,也有人說這是知乎的朋友圈功能。
從給予想法僅次于“首頁”的一級菜單來看,知乎對于“想法”這個功能還是寄予厚望的。
那么,為什么知乎要做碎片化信息流?推出這個功能,知乎究竟是因何想法呢?筆者看到一些媒體評論說知乎此舉是要做第二個微博,形式上看是這樣的。
最近一年,碎片化信息流大受歡迎,微博之后,今日頭條上線“微頭條”功能,想要成為第二個微博。
有意思的是,微博和今日頭條也都上線了問答功能,與知乎形成一定的競爭(從頭條挖知乎大V來看,這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知乎上線信息流功能,看上去是有反攻之意。
從體量來看,微博市值200億美金,今日頭條最新一輪即將落地的融資,估值也有望達到這個體量,兩者都是知乎的20倍,因此做信息流也讓知乎更具想象空間。
然而答案恐怕并非如此,我們先來看看知乎自己是怎么說的。
知乎想法的產品經理孫妍在知乎問答中明確表示了知乎對想法的定位,強調此舉與社交無關:“對知乎來說,短內容也是創作的一種方式,一樣可以產生有價值的討論氛圍,嘗試短內容并不意味著自己變得更重視社交。
”知乎CEO周源則在站內回應這是一種短內容創作場景:“短內容創作場景很有價值,知乎肯定是要做的,把發布端和閱讀端做好,其他都不做。
”因此可以看到知乎對于“想法”的定位是短內容創作場景,目的是要形成更好的討論氛圍。
在形式上它與微博、今日頭條“微頭條”、以及朋友圈都很相似,碎片化的內容創作、支持文字+圖片+鏈接,呈現形式為信息流。
然而本質上卻有不同:• 微博門檻最低,強調人人可分享一切內容,本質是內容大雜燴,兼容并包;• 今日頭條“微頭條”眼下主要是自媒體在創作,PGC屬性大于UGC,但理論上還是在復制微博;• 朋友圈則是封閉的,面向特定人群的分享,封閉式討論,不鼓勵二次分享(鏈接除外),因為有社交壓力所以分享的內容更有局限性一些;• 知乎不想做第三個微博,也不是第二個朋友圈,不論是周源還是產品經理孫妍都提到了“創作”一字,既然是創作,就意味著“想法”需要的是更專業的內容,不會期望有類似于今天吃了啥、我現在哪里、我的心情如何,這樣的碎碎念內容,說白了,知乎還是想要圍繞知識分享做產品。
就是說,微博、朋友圈是要告訴大家“我在干什么、我關心什么、我在想什么……”,微博的slogan現在還是“隨時隨地發現新鮮事兒”。
知乎想法強調“我在想什么”,鼓勵大家分享自己的想法,以及就此進行討論。
因此,在互動形式上,對于想法點贊,不是用的社交網絡上熟悉的“大拇指”或者“紅心”,而是“掌聲”,只有對想法欣賞才會報以“掌聲”,從這個細節能看出知乎對于想法的定位。
說直白點,微博、微頭條就像是一個人頭攢動的廣場,朋友圈是一個像家一樣的小房間,知乎想法則是一個討論特定內容的會議室。
知乎“想法”的真實想法是什么?從周源等人的言論來看,知乎想法就是要滿足用戶短內容創作的場景,今年初,知乎完成1億美元D輪融資后,周源發了一封內部信,給知乎2017年提出了三個目標,第一個就是“為廣泛知識消費者開拓新場景”,“想法”正是為實現這個目標的一個重點行動——截至目前,知乎2017年最重要的新功能貌似就是“想法”了。
為什么“想法”這個功能,就能開拓新場景呢?知乎眼下的內容創作門檻過高。
知乎用戶“欲三更”在評價知乎6月網頁版改版的知乎答案寫到:“(知乎)重視移動app 沒問題,前端投入少也沒問題,但是知乎和大多數網站不一樣,知乎是依賴 pc 前端的。
沒有 pc 端,就沒有排版嚴謹的答案,作者體驗不好,就會傾向于更少創作。
你能想象有一天知乎上的答案和專欄都是用手機打出來的嗎?”就是說在很多用戶眼里,知乎的內容創作,尤其是優質答案的創作,依賴PC,在移動互聯網成為主流的今天顯然已不合時宜。
知乎曾經有兩個問題被詬病比較多,一個是抖機靈答案,很短、可能也不是最佳答案,但抖機靈卻排名靠前;還有一個是長答案,答案越長點贊可能越多,沒功勞有苦勞,這導致內容消費者的成本大大提高,因為很多內容是可以精簡的廢話。
“想法”恰好可以克服這兩個問題,強調短內容創作,在手機上不再有門檻,隨時隨地分享想法反而更適合手機,對字數沒要求也讓那些沒精力長篇大論,或者不必要長篇大論的優質想法、靈感、觀點、態度、主意,得到更好的分享。
微博去年取消了140字字數限制允許長內容,CEO王高飛表示這是要降低內容生產門檻。
知乎變短、微博變長,本質上都是要降低內容創作的門檻。
對于知乎而言,想法不只是一個短內容場景,還有一個重點是它不是“問答”,說到知乎,很多人都會想到問答網站,然而事實上,知乎的定位是知識平臺而不是問答網站,問答只是最初的形式而已,后來的live、專欄以及想法,都不是問答形式,畢竟知識分享不只是可以通過問答進行。
對短內容創作更友好、鼓勵非問答形式分享,可以說是知乎“想法”的真實想法。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微博、今日頭條、企鵝媒體平臺都上線了問答,百度上線高質量話題討論社區“百度派”,都定位于高質量問答,其中微博問答結合社交屬性做“圍觀付費”等與眾不同的玩法實現快速增長,它們對知乎或多或少都有影響。
知乎所具備的高質量內容創作者、消費者以及連接關系是其壁壘,然而挑戰也不容忽視,上線“想法”是這種憂患下的以攻為守。
因此與其說知乎上線想法是要抄微博的后路或者做第二個朋友圈,不如說它是在革自己的命——不斷在問答之外,嘗試更多知識分享場景。
想法將會給知乎帶來什么?那么,如果想法做成了,可以給知乎帶來什么呢?在筆者看來想法對于知乎有如下直接好處:1、獲取更多用戶注意力。
不是每個用戶在每個場景想都想看問題答案,想法這類短內容,會適合部分用戶的特定知識消費場景,消費者都會有疲勞效應,傳統問答形式看膩了可以看想法。
這就意味著知乎會有更多用戶時長,時長背后是注意力,注意力已取代流量成為互聯網公司競爭的核心。
2、獲取更多的內容。
因為門檻低了,所以更多人可加入創作者行業,知乎上的存量創作者,那些經常去認真回答問題的,可以順便發布一些想法,沒人問也可以分享一些內容,甚至可能是一些資訊、段子等等(知乎沒有、也不可能去禁止用戶分享的內容屬性),這樣知乎上的內容就更多了,內容是移動互聯網的硬通貨,有內容就有更多注意力。
3、可以兼容短視頻。
知乎眼下的內容形式還局限在文章、圖片和鏈接,在剛剛這個新版加入了對短視頻的支持,在回答和想法里面用戶都能插入、預覽和播放視頻。
一些知識如科普非常適合短視頻這樣的內容形式,做知識短視頻的在秒拍等平臺表現也很好,“想法”這種短內容形式也可以更好地兼容短視頻,比如錄個小視頻來發表自己的想法,或者快速輕松地記錄他人的講話。
4、有更強的變現能力。
知乎D輪融資后,周源的內部信提到的第二個年度目標是,“實現規模化的廣告營收能力。
”知乎也配套上線了自動化廣告產品。
手機上被證明的最具潛力的廣告形式是信息流廣告(取代了PC時期的搜索廣告),今日頭條2016年廣告收入80億,微博也在這個量級,百度啟動內容戰略大推信息流業務廣告日入3000萬,都是信息流廣告的功勞。
知乎上線信息流產品,未來上線信息流廣告服務是水到渠成的事。
知乎想法的挑戰是什么?不過,從筆者本人的體驗和部分知乎用戶的評價來看,想法要做成還是存在不小挑戰的。
第一,用戶對于分享什么內容可能會疑惑。
每個人都有分享的欲望,但分享到哪里,卻有自己的抉擇——最沒壓力可隨意分享的是微博,朋友圈考慮到有領導同事客戶可能會考量一番再分享。
知乎想法鼓勵用戶分享知識,但什么是知識?哪些內容適合分享到想法?這是很難區隔的,而且用戶都很懶,不讓用戶思考的產品最好。
所以知乎用戶可能會有一個困惑,什么內容適合分享到想法?想法適合分享什么內容?這種困惑帶來的后果有兩個,一個是,用戶什么都不分享,還有一個是,用戶什么都分享,兩個結果都背離了初衷。
第二,知乎想法與傳統問答內容如何融合?在想法之前,知乎去年就上線了“分享”功能,用戶可以把看到的答案、文章等等分享到首頁,進而出現在關注者的信息流,這個功能遭到部分知乎用戶的強烈反對,因為他們的首頁信息流被打亂了。
想法上線后,周源在朋友圈明確,“想法的內容流不會進入首頁feed”,或許也與之前“分享”功能的用戶反饋有關系。
將兩類內容(問答、想法)明顯分開,好處是用戶消費內容更清晰、更有效;弊端則是最重要的首頁沒有想法內容,不利于想法被發現。
行業的做法是怎樣的呢?一個顯著趨勢是:信息流不再只是基于Follow關系。
今日頭條是算法+關注結合,微頭條被整合到了首頁信息流;微博信息流最初是基于關注的時間線,現在推發現流,用戶微博信息流中會看到沒有關注的人的內容,新版微博首頁在關注之外多了一個信息流tab——發現。
就是說,將不同內容,通過算法+關注聚合到一個頁面,讓用戶可以刷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是趨勢,要做到這一點要有很強的算法推薦技術(以及背后的興趣數據積累),知乎不存在這個問題,知乎首頁就有三個tab:動態、熱門和發現,信息流已經結合了關注、算法和運營。
知乎不讓想法進入首頁feed,或許與知乎的定位有關系:興趣類內容平臺如今日頭條是“殺時間”的TimeKiller;知乎要做的是“省時間”,讓用戶高效率獲取知識的內容平臺。
第三、知乎的社區氛圍和內容調性會不會受到沖擊?在知乎之前一堆問答網站,不乏百度知道這樣的超級玩家。
之所以知乎能脫穎而出,核心原因還是在于內容的質量和社區調性,最初知乎只有產品經理為主的互聯網人群,之后開放給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今天全部開放,用戶多了,知乎內容品質和社區氛圍自然也就受到了沖擊,這也不可避免,知乎也一直在努力來中和這樣的沖擊,比如產品優化上線折疊答案等功能,再比如社區規范迭代到多個版本對用戶行為進行管理層面的約束……這次上線想法,意味著用戶會分享更多內容,甚至可能是與知識無關的內容,這必然會進一步沖擊知乎的內容調性和社區氛圍,知乎只能繼續想更多辦法來緩和這樣的沖擊。
所以,盡管想法是知乎開拓知識新場景的一個大膽場景,會給知乎帶來各種顯著的好處,但是知乎要做好這個功能,還是會面臨不小挑戰的,知乎的“想法”能夠完美落地嗎?
下一篇:粉絲經濟下的流量爭奪戰,語音直播成影視宣發新門道?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融資20億美元!不甘做新聞的今日頭條掀起擴張之爭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