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過去10年,豆盟創始人楊斌三次創業兩次失敗,原因均跟現金流有關。
2006年,他做了個“類飛信”項目,用戶可以免費發短信,以此吸引流量,用廣告方式盈利。
結果,投入就像被割裂的動脈血管一樣,完全收不住,廣告、融資還沒進來時,公司就沒了。
2011年,他在集團內(高陽)孵化項目,為凡客、當當、京東等電商APP“送水”,為它們推廣新用戶。
一年下來營收1000多萬元,凈利100多萬,但次年被集團停掉,原因是賬期太長,均在3個月以上,需要巨額墊款。
2012年,他自己接下該項目出來單干,創立“豆盟”。
沒有墊款的情況下,半年才實現300多萬元營收,還不頂在高陽時的月流水。
2013年,各股東不得不增資200萬元,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去年,楊斌開始尋求融資,希望借助資本力量放大流水。
11月,他獲得藍色光標4800萬元A輪融資。
由于錢分兩筆到賬,期間,楊還是靠著賬上原有的400-500萬元來回滾動。
今年3月,A輪融資全部到賬,他膽子逐漸放開,才發現:“這么些年下來,我本來是揮著鋤頭忙著,以為速度夠快,猛然一抬頭,發現人家是開著拖拉機,呼呼呼呼…...”楊斌預計豆盟今年營收達1億,利潤達2000多萬元。
首次創業 現金流失控 楊斌的第一個項目,死在了現金流上。
他于2005年入職高陽(香港上市公司),次年6月出來創業,做的是一個“類飛信”項目:用戶能免費發短信。
“幾個人湊了100萬元,我前后投入二十多萬元,是第三股東。
” 項目非常激進。
他們做了一個塞班手機端,又做了一個PC端,然后從運營商手里批量買短信。
“PC給手機發短信免費,手機之間發短信也免費。
” 把用戶吸引過來后,楊斌依靠精準廣告賺錢。
“短信先經我的服務器,再到用戶客戶端上。
我就能知道你的短信內容,根據這個再匹配廣告。
比如誰跟誰中午要一起吃飯,我就推送一張必勝客的8折券。
” 廣告附在短信后面。
運營商短信上限是70個字,楊斌將其改為50個字,留20個字用來投廣告。
楊斌團隊創造了1個新概念——128用戶畫像引擎,即把用戶貼上128個標簽,根據標簽對應廣告主的需求,比如女性、商旅、孕婦... ...“那時候絕對是新概念,拿著這一套跟投資人說,把他們說的一愣一愣的。
” 這種情況下,楊斌看著用戶一天天增長,很開心,但漲段時間就不開心了。
上線不到一個月,用戶就突破10萬,與之而來的投入,就像被割裂的動脈血管一樣,完全收不住。
楊斌的記憶中,當時一個月要支出30萬元短信費,但帶來的廣告收入才10幾萬元。
很快,現金流就斷了,100萬元消耗殆盡。
“一年創業時間里,頭半年是做產品,后半年是找融資,但找著找著,公司就沒了,只能關掉。
” “如果沒有資本支持,現金流不好,商業模式再好也是個屁。
”楊斌總結,這是一個非常慘痛的教訓。
二次創業 賬期過長 2007年7月,創業失敗的楊斌回到高陽,重新過上上班族生活,一待便是4年。
2011年某天,楊斌與凡客高級副總裁王春煥交流業務,后者無意間提出一個想法:“高陽這么多資源,我們有個需求看能否實現下?” 當年正值凡客膨脹期,最熱鬧時,公司員工達13000人。
楊斌的印象里,那一年國內眾電商中(京東、當當、凡客),凡客最早推出了APP。
王的需求是,能否給凡客APP找些新用戶。
談話后,楊斌即跟集團領導進行了匯報,希望單獨成立一個項目。
凡客王春煥的原話在楊斌腦子里揮之不去:“只要能找到新用戶,錢不是問題。
” 而該項目對楊斌的誘惑恰恰在于,毫無現金流風險。
“有人給你10萬元做一件瑪瑙絲T恤。
雖然我也不知道瑪瑙絲是什么,但是人家10萬元先給我了,總可以去試一試的。
” 2011年初,楊斌在高陽內部成立了項目組。
1月-4月,楊斌一門心思撲在與凡客的獨家協議上。
“我承諾在3個月之內,做到單日新用戶1萬以上,否則獨家協議取消。
” 凡客同意了,但擬了一個特殊條件,那就是回款周期允許在3個月以上。
與楊斌事先設想有所不同,這給項目的失敗埋下一顆隱形炸彈。
成為凡客獨家代理后,楊斌成為了一顆“吸鐵石”,渠道一下就吸引了過來,所有人都知道其預算是通過他來投放。
為了推廣凡客APP,他去找高陽內部資源,去各種小站點推廣,去找運營商(移動、聯通)內置渠道、華強北水貨渠道... ... 楊斌兌現了承諾,3個月內給凡客帶去了100多萬新用戶。
整個2011年,楊斌團隊一共10人,但實現凈利潤100多萬元,銷售額1000多萬,其中凡客的貢獻度在50%以上。
然而最終,該項目在2012年4月被停掉了,原因即是現金流不合格。
在楊斌眼里,項目人數少,一年還能有100多萬凈利,很舒服了。
但從財務邏輯上看,這不是一個優質項目。
為了這100多萬的凈利,高陽墊款300多萬元。
“因此,凈利只是賬面上的,年底的錢次年4月才到賬,與此同時業務還在轉,錢還得繼續墊,什么時候才能收回300萬本金?什么時候才能看到分紅、盈利?” 楊斌也曾試圖去挽救,希望高陽還能給300-500萬元資金墊款,把團隊轉起來,但領導心意已決。
再次創業 流水太小 2012年6月,楊斌決定自己出來單干,一共湊了50萬元。
7月1日,他成立了新公司“豆盟”。
業務暫停的3個月,使他錯過了關鍵的窗口期。
“你停了3個月,人家預算可是沒停,他轉而去找別的渠道(有米、萬普等)合作。
當我再回來時,合作關系已經確定了。
” 每每提及此時,楊總是忍不住惋惜。
項目停掉的4月份,他把月流水做到了300萬元。
“我3月份開始調研上線新技術平臺,以提高廣告投放效率,若項目不暫停,5-6月份流水就能達到400-500萬元。
這已經很厲害了,那會兒我們在業內很有名。
” 更關鍵的是,楊斌再沒有高陽巨額墊款的支持,他的賬上只有50萬元。
受此約束,他只能接賬期在1個月之內的訂單,并把毛利率定得出奇之高。
“在高陽時,我毛利為30%。
創業后,我把它定到了50%。
”回想起來,楊斌自己都覺得“挺黑”。
在新技術領域,楊進行了不少創新。
2012年7月,他拋棄了此前原始的推廣業務(內置、預裝),關注廣告自動化投放技術(非精準):廣告主將產品給豆盟,豆盟將SDK裝入APP,APP的用戶看到廣告。
但依然于事無補。
開業首月,楊斌收入僅有10幾萬元。
從7月到年底,6個月時間,流水才滾了300多萬。
“半年才頂過去1個月,多慘。
”楊說。
2013年2月,楊不得不放大現金流,號召各股東繼續掏錢,把原來的50萬元注冊資金,提高到了200萬元。
同時,楊有了精準廣告投放的意識,這跟其客戶需求離不開關系。
一天,上海大眾找到楊,說只想投放華東區四省用戶,上海、安徽、浙江、江蘇... ... 技術上很好實現。
“通過SDK抓取用戶的定位信息,傳到我的服務器,再匹配廣告需求。
一旦發現該用戶是上海的,就將上海大眾的廣告推過去。
” 如此。
楊斌把當年“128用戶畫像引擎”的概念重新拾起。
他發現,只要稍微調整一下廣告投放策略,轉化率就能高非常多。
流水的放大、業務的創新,讓楊斌的業績比前一年提升不少,2013年實現營收2000多萬元。
但平均下來,月流水才200多萬元,經歷1年半時間,楊依舊沒有超過在高陽時的月流水。
下一篇:創業者自述:創業一年三次轉型是怎樣的體驗?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成都創業的笑與淚:成本雖低 但資源也很少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