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創業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勇于擁抱失敗,選擇從頭再來。
這讓人想起曾經在硅谷流傳的一個段子:由于硅谷沒有高樓,如果創業失敗者真想跳樓,可以選擇從二樓的辦公室跳下去,然后揉一揉扭傷的腳踝,準備第二天重新創業。
峰瑞資本關注這些創業路上的跋涉者。
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勇氣、反思力、以及對行業深刻的洞見。
為此,我們開啟了《跋涉之路》專題,講述他們的故事。
今天的講述者是崔曉琦,北京人,38 歲,11 年電商行業經驗,經歷了電商公司在中國混戰的戰國時代和三足鼎立時期,然后進入平穩發展期。
多年來,崔曉琦一直是大公司里的創新業務帶頭人,他主導的內部創業項目包括凡客V+商城、順豐優選、佳沃市集,擔任 COO、總裁、CEO 等職位。
2013 年是生鮮電商元年。
崔曉琦闖入生鮮行業,花了兩年多的時間,他換了兩家公司。
現在,他決定暫時不再碰生鮮電商了。
下面是他的故事。
賣電器的再去賣水果是個很大的門檻 做了這么多內部創業,也換了幾個工作,我最大的感觸是要順應時勢。
所謂時勢,不是說哪個最熱做哪個,而是說去做比較有潛力的行業。
我覺得電商現在其實已經到了中后期,發展相對平穩。
中國的電商經歷了最初的戰國時期,當當、亞馬遜、京東……按下葫蘆起了瓢,后來是三國時期——京東、天貓,蘇寧或者一號店。
現在已經不太可能再出現一個電商巨頭來瓜分市場,做小眾垂直細分,可能還會有些機會,但也只可能小而美。
2013 年我做順豐優選之前,特別好奇為啥之前敢碰生鮮電商的人不多。
所以順豐找到我時,我覺得挺好的,剛好去生鮮電商領域看一看。
做起來才發現,沒這么容易。
圖書、3C 這些電商品類,很快就都起來了,首先是因為都很標準。
我做電器賣賣圖書其實手到擒來,但是我做電器轉而賣箱水果就不一樣了,這是很大的一個門檻。
所以,整個生鮮農產品的幾萬億的市場,通過網絡渠道流通的比例只占 1%,2% 是有理由的。
整個生鮮農產品市場因為行業天然屬性導致網絡流通率很低。
有家公司 2012 年做生鮮電商時,還自建配送公司。
后來我意識到:它自己做也是迫不得已,因為當時沒人把生鮮配送這事兒做好。
但冷鏈物流成本非常高,有些公司的投入早就超過一個億。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個投入大,我用第三方的,但第三方的問題是服務把控難,畢竟它能同時服務多家企業,而每家的標準都不太一樣,所以在服務把控這塊需要管得更細、更嚴。
生鮮電商的產品毛利率 20%、30% 到頭了,但倉儲運營的成本能占到 1/3,物流成本可能又占 1/3。
目前客單價能有 100 多塊錢已經算不錯了,但還是太低了。
只有把客單價提起來,才能把成本占比降下來。
我曾經覺得生鮮電商能夠賣出高溢價來,但它真的能做到盈利嗎?我覺得不太可能。
說實話,現在中產階級或者白領愿意花 168 買 10 斤橙子的人也不是很多。
生鮮電商能夠賣出高溢價來,但它真的能做到盈利嗎? 至少現在這個階段,我覺得做生鮮電商不是一個特別好的選擇,巨頭現在去做生鮮,去投資生鮮,不排除是為了卡位。
對巨頭們來講,一年虧幾個億不算什么,但是對于一家初創企業來講,如果一年做幾個億虧幾個億,就不是一個特別好的生意了。
生鮮電商困局:到處都是坑,運營最難 在網上購買生鮮這種形式已經被大家認可,但實際上生鮮電商蠻難支撐的,基本都是在燒錢。
生鮮電商最主要的問題是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導致它的成本偏高。
它最大的一塊成本是冷鏈的倉儲和物流,這塊的成本比傳統電商要高得多。
因為沾到冷鏈就沒有什么更易儲存,更易流通的品類。
好的冷庫里面有 6 個溫區,水果、凍品、巧克力、紅酒,需要存放在不同的溫區,即使這樣,還是會有不小的損耗,損耗如果你能做到 2% 或 3%,就算很低了。
生鮮冷鏈物流的損耗約為2、3% 都是水果,運營也有很多講究,比如草莓的挑揀和蘋果不一樣,需要戴手套,一碰就會壞掉。
在倉儲里,工作人員需要比照色卡(我們招聘時會特別注意檢查視力),來挑選可以入庫的水果。
比如,香蕉要稍微青黃一點的,否則可能放到庫里不到一天就爛掉了。
這個青黃是什么標準,不是說你運營其他品類能運營出來的。
還有一個比對是成熟度,你不能說九成熟放到倉庫里,可能要七分熟,預計在兩周之內全都賣完,在賣的時候可能會九十分熟,這個也很復雜。
有些特別難處理的品類我寧肯直接放棄,比如每個季度品質浮動會很大的榴蓮。
榴蓮運營起來跟賭博似的,果肉在里頭,成熟的狀態不容易把握。
這種很難標準化的品類我寧可不做,也不愿意看到我們賣出去多少就進來多少投訴。
投訴多了,渠道品牌不就砸了嗎? 很難標準化的品類很容易導致投訴變多 第二個是生鮮產品的流通性相對而言比較差,即使有冷鏈物流,它的流通也不可能是全國范圍內的流通,尤其像蔬菜、水果,甚至說冷凍的產品,不太可能大規模從南到北、從西到東流通。
它有很強的區域性,玩家們盤踞在東南西北各方,各自去覆蓋自己能覆蓋的范圍。
比如,有人在南方做水果,覆蓋幾個南方大省,有人在青島做海鮮,覆蓋青島周邊甚至整個北方。
一旦它們要分別往北往南擴展,就要建冷鏈了。
此外,生鮮電商很難挑個品類單點突破。
蘋果就比草莓好做?首先蘋果這個品類你不可能壟斷,你能做出一個什么樣的規模,是可以想象出來的。
而且,生鮮產品是非標準化的。
同樣一棵樹,果實的口味今年跟去年可能不一樣,容易受天氣影響,這就是一個不確定性。
你可能覺得今年它很好賣,明年把這塊地全包了,要是明年出來的產品不符合大眾的口味,你就賠慘了。
還有一點,即便只做蘋果一個品類,你并沒有省掉很多中間環節,比如質檢、運輸,你的倉儲一樣需要用到溫控。
如果一定要拿蘋果和草莓比,蘋果還有個劣勢,賣不起價錢,溢價低。
生鮮電商很難挑個品類單點突破 相比冷鏈基礎設施的建設,非標準化是一道更難解的題,除非它們全部都按照統一的技術,在大棚里生產。
我去日本考察過,很多蔬菜和水果都種在大棚里面,比如小西紅柿、水果玉米。
統一的技術,標準的陽光、溫度。
很長一段時間內,在中國不可能達到日本這樣的水平。
況且日本這種種植法成本其實蠻高的,最后的產品價格必然不低。
雖然現在大家愿意吃得好一些,但終究還要看性價比。
采購供應鏈端需要考慮成本占售價的比例是怎樣。
生鮮產品要支撐高議價,就要像褚橙那樣有品牌。
生鮮電商的未來:線上線下聯動,冷鏈宅配有機會 落到生鮮電商,未來可能會出現一個垂直行業巨頭,到底是京東還是天貓,或者是另外一家,還說不好。
這需要時間去沉淀,需要大量的資本去支撐。
生鮮電商未來最大的出路可能是 O2O 生鮮電商未來最大的出路可能是 O2O,網絡渠道和線下的零售網點結合,貨整批地發到社區網點和寫字樓,再通過這些站點散給客戶。
由站點來承載最后一公里或者叫最后100米的銷售、物流分發,這種模式能有效地降低倉儲、物流和包裝的成本。
不這么做,我覺得生鮮電商完全沒出路。
你可以自建物流,或者跟第三方的物流、配送合作,甚至把社區周邊的洗衣店、小賣部全都利用起來,他們幫你發一單,你付給他們兩三塊錢,畢竟他們在那兒閑著也是閑著。
但是,即使這樣,也不太可能說在現階段去盈利。
現在已經開始有不少企業開始鋪基礎設施,在北京有家專門做冷鏈宅配的公司叫黑狗,它的冷鏈車類似于移動的冰箱,把冷鏈的產品放進去送到用戶家里。
在上海,有一家同類公司叫黑貓。
之后可能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會看到,冷鏈物流是一個大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個特別大的巨頭,我覺得切入這個市場有機會。
冷鏈物流是一個大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個特別大的巨頭 2013 年是生鮮電商的元年,但是為什么這一兩年才有專做冷鏈的公司出來?我覺得邏輯是先出產品再出服務。
這就像前幾年物流行業發展起來,四通一達(申通快遞、圓通速遞、中通快遞、百世匯通、韻達快遞的合稱)去做快遞,以及外賣行業起來之后,有那么多公司專門做配送服務一個道理。
至于冷鏈宅配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幾年,這取決于有多少企業參與進來。
但是,即便發展很快,也需要三五年時間。
生鮮是各個階層都需要接觸到的品類,它在網上的增長速度其實很快。
同比增長 200% 多也很正常,這不是其他電商能夠追上的增長速度。
生鮮每年同比增長 200%,超過其他電商 如果還是打算進入生鮮電商領域,要看這幾個方面:你能否抓到最好的供應鏈?價格能不能做到最好?再就是運營服務的能力強不強?運營能力不是指你自建服務的能力,而是整合服務的能力。
比如說,你與第三方的合作是否能夠通過規模優勢去降低成本。
在我看來,生鮮電商的總體競爭態勢,不是說我單純追求低價,不是靠燒錢去賣產品,要跳出純粹用投資人的錢去燒規模這樣的狀態,真正地把生鮮的品質做好,靠性價比來良性競爭。
價格往細了說,需要考慮成本和賣價的對比。
鑒于生鮮產品的流通不是那么廣,它的覆蓋范圍不像做服裝一樣可以發全國,它只能發到 24 小時內冷鏈能覆蓋的范圍。
說實話,中國的消費者已經被慣壞了,都想在 24 小時就收到貨,恨不得上午下單,下午就收到。
這個我覺得可能是一個誤區,所以,現階段你怎么保證你的物流服務時間到位,同時,送過去的產品到用戶手里品質還是有保證的。
當然,消費者心理預期跟商品本身也有關系,本來生鮮它就要盡快吃、盡快用。
因此,假設我在北上廣有 3 個冷鏈部,為了輻射更廣的地區同時確保生鮮送達的時效,我必須在北上廣以外的城市建冷庫,這就涉及到成本的問題。
生鮮冷鏈要求全國鋪點,成本居高不下 從消費者的指標看,我首先關注復購率。
生鮮電商的復購率一定是很高的,不高,說明沒做好。
客單價,是所有電商品類都關注的指標,只有把客單價提上去,成本才可能往下降。
放棄生鮮電商,不是個太難的選擇 我做電商這么多年,成就感一直很強烈。
特別是在亞馬遜的時候,產品一上線瞬間就能影響到成千上萬用戶,那種成就感有點難以形容。
后來做生鮮電商也有類似的體驗。
你推出一個好的產品品類,很快周邊的人吃到了就會給你反饋。
做互聯網的產品的好處,就是你每天都能拿到不同的數據,甚至可以接觸到第一手客戶的反饋,這些能夠讓你迅速調整策略。
傳統的線下商業則不同,以賣手機為例,產品分發到渠道,渠道再分發到各省市縣,然后通過數據收集上來最后拿到一個數據。
現在,我不太想再碰生鮮電商這塊了。
運營經驗再豐富,我自己的企業不太可能去鋪基礎設施,這主要靠社會化,但社會化不由我控制。
我把現有資金給第三方來鋪基礎設施,成本又不受我控制。
我費盡心思細致地去運營,可能能多摳出一兩個點,甚至三五個點的利潤,但是其他方面依然不可控。
現在生鮮電商的整體狀況可能是 40% 的虧損,我利潤率比別人好一點,虧損 35%,其實也沒什么大的區別,沒什么意思。
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電商公司是不掙錢的,要鋪大量運營人員,企業規模和企業員工成正比,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
電商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投入極高 現在,我心中理想的公司是輕模式的,不靠堆人來做規模,而是靠創意或者營銷理念來為公司創造高價值。
滴滴打車就是這樣的例子,雖然一開始它也會雇很多人去地鐵站、火車站做地推,但是等它把(稀缺資源)司機都黏上來之后,就不那么容易被其他公司搶走,壁壘就形成了。
用戶發現用滴滴打車比較容易打到車,用戶就黏上來了。
然后,司機說用滴滴招到的客戶比較多,司機就不容易走了。
它把兩邊都黏上了,比較巧妙。
現在,我也不是說一定要創業,還是看事情。
現在有很多傳統企業做互聯網+,不排除我去掌管這塊的全局,但做這事有兩個前提:傳統企業的老板對互聯網+有認知,并且,他對這塊業務完全放權。
要是他還是每天指手劃腳說你應該怎么怎么做,我覺得就沒有什么太大意義了。
創不創業,我的心態沒有太大的變化,不管是在順豐優選,還是佳沃市集,我都沒把自己當職業經理人,還是希望把事做成。
現在決定不做生鮮電商,倒也不是個艱難的決定。
不排除將來有好的機會和趨勢,資源積累也夠好的時候,再用新的模式去做。
Dos and Dont's 很難標準化的生鮮品類我寧可不做,也不愿意看到我們賣出去多少就進來多少投訴。
生鮮不太可能大規模從南到北、從西到東流通,需要在各地建冷鏈。
生鮮電商很難像三只松鼠做堅果一樣單點突破。
生鮮產品要支撐高議價,就要像褚橙那樣有品牌。
生鮮電商未來最大的出路可能是 O2O,網絡渠道和線下的零售網點結合,貨整批地發到社區網點,通過社區網點再散給客戶。
冷鏈物流是一個大市場,目前還沒有一個特別大的巨頭,我覺得切入這個市場有機會。
要跳出純粹用投資人的錢去燒規模這樣的狀態。
生鮮電商創業,要關注供應鏈、運營服務能力、成本結構等因素。
下一篇:微商怎么做?成功的微商是如何做精準吸粉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32歲女主播一年帶貨7個億!淘寶達人年度工資單曝光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