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詞典網 創業知識學習分享
我們把騰訊作為一個截面,和大家分享為什么騰訊能長盛不衰,邏輯是什么? 原來我在公司都是基于自己的工作經驗,我會認為所有的經驗都是可以分享的,但很難復制,因為每個經驗都有當時當刻的使用范圍,拿過來用在不同的實驗工作中未必馬上見效。
但有一個東西是可以做的,把所有的經驗匯總起來,把當中的共性抽離出來,可以得到一個方法論。
方法論是一種能力,是可以學習到的。
如果這個方法能吸收以后馬上可以運用到各位的工作當中,得到改善,這是我們今天力爭達到的目的。
一、互聯網+時代必須擁抱不確定性 2013年,大家提到的很多東西都是互聯網思維:平臺思維、流量思維,諸如此類。
2014年,提互聯網轉型。
2015年,提互聯網+。
從這個時間跨度來看,不同的提法,不同的說法,不同的角色的人都在講這個東西,背后的邏輯是什么?什么是互聯網+?本質是什么? 互聯網時代最大的變化是不確定性嚴重壓倒確定性變成社會常態。
我們原來以為按照固定的經驗、固定的資源、固定的研發方法就可以做出一款好的產品,可以被市場接受。
但互聯網+時代以后,這個事情本身發生了重大變化,你會發現很多團隊在轉型,在創業的時候,原來的方法不適用了,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產品要做什么方向,而且這個不確定性越來越突出,越來越本質化。
不確定性在手工業時候基本不存在,因為手工業在某一個小村落里,一個工藝人、木匠,所面對的市場可能就一百個人,這一百個人可能老死都不會走出這個市場,他們做的產品是極度確定的。
這些手藝經過幾百年的流傳,一步步過來,沒有任何變化,最多也就是行為創新。
到了工業時代有特別大的不同,以汽車為例,汽車類型非常多,但是每個人對汽車的需求不一樣,所以不確定性變大。
但汽車的工業時代和現在的互聯網時代還有一個不一樣的情況,就是體現的品牌,雖然每個人對汽車的要求不同,但車企往往是用少數的車型去滿足大部分的市場需求,比如福特汽車賣得最好的也就三四款,但可以賣給幾百萬用戶。
雖然不確定性增加了,但還是可以用少數產品形態滿足絕大部分的需求。
到了互聯網時代,這個不確定性完全變大,變到無窮大。
這就讓我們原來的產品生產方式、設計方式、研發方式、組織形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如果不能變革的話,大部分創業公司和傳統型公司會走下坡路。
如何應對這個不確定性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話題。
面對用戶和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只有一條路,就是跟你的用戶距離更近一點,永遠跟你的用戶接近。
以前產品上線就完了,現在產品上線才剛開始,這是你和用戶之間的媒介,才剛剛和用戶發生關系。
跟你的目標用戶連接,要不停地聽他們的反饋,收集他們的意見,跟他們做朋友,這樣才能做到你的產品跟用戶零距離。
二、打造面向用戶的產品 以前的工作模式還適用嗎? 互聯網時代沒有人告訴你需要什么,這就是現在做產品最大的痛點。
有一個產品說要做線上APP,以后要有12項主要功能,每項功能里有多少個特性要去分組,然后倒推計劃,每一項要完成多少,希望完全根據立項計劃一步步去推進。
你會發現這當中有一個特別大的問題:現在做的是不確定性產品,有人告訴你做一款產品一定能贏得用戶和市場嗎?不太確定。
我們應該怎么辦?我們要做不同的迭代,兩個迭代之間的周期盡可能短,在極短的時間里作出一個迭代的產品。
迭代是為了什么?今天發布產品的1.0版本,不是為了把這些功能全部做完。
產品一旦發布上線,馬上丟給目標用戶,聽取他們的反饋,所有的反饋意見會收集上來,作為2.0版本的輸入。
因為跟用戶有直接的渠道,收集速度比較快。
下一個迭代基于上一個迭代的輸入立即進行。
這樣每一次迭代都朝著用戶需要的方向在進行,有可能你的產品趕不上微信,但永遠在朝著用戶認可的方向在做。
每一次迭代就像人的心跳一樣,你的心跳速度有快有慢,產品上線初期可能要快,中期可能會相對穩定,但一定要有迭代。
張小龍在做微信的時候,人們問他你下一步微信要出什么功能?他說:不知道。
因為下一步的功能要根據用戶反饋的需求,這個版本剛發出去,用戶反饋還沒收集回來,怎么知道下一步什么功能。
產品是根據用戶的需求不斷演化出來的,在每一個迭代里要確定自己的變化。
什么叫迭代?迭代就是重復反饋過程的活動,它不是研發的周期,它是一個需要重復反饋的過程。
其目的是為了逼近所需目標或結果,每一次對過程的重復稱為一次迭代,而這每一次迭代得到的結果會作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
產品不是設計出來的,產品是根據用戶的需求逐步演進出來的。
互聯網+的團隊有什么大的變化?原來傳統的思路是,做一個產品就立一個項目,選出人數,定一個時間進度。
立項是非常謹慎的,需要了解用戶需求,把風險降到最低,再計算投資的資源和錢,力爭把所有風險降到最低再開始。
為了把這個定出來,我們還要遵循非常嚴格的計劃。
計劃定出來后,過程中要管控變化,一旦不按照計劃,我們會認為跟計劃有偏差,產品經理做產品經理的,運營經理做運營經理的,研發的做研發的,沒有人對結果負責,只對本職工作負責,這是傳統思路。
互聯網+時代是什么情況?不會立項到12個月以后,因為那時候的結果誰都不知道,不可能看到12個月以后是什么樣子,沒有人可以做到這一點。
演講現場 第一,你可以做到的是在最可能小的時間里,比如四周甚至兩周時間里可以做什么。
我不會先規劃一個特別龐雜的系統,但可以把大的任務分散為小任務完成,做一個最簡單、最小的可執行化的版本,然后改變。
第二,團隊自驅; 我們只分工作職責,但不分工,你可以叫自己是后臺工具,但版本上線以后你也要做運營的事,不能說版本上線就不管了。
分職不分工,職位可以分開,工作要一起來做。
第三,頻繁發布; 我們看到很多傳統企業甚至傳統IT公司,三個月上市一個版本,有的兩個月就非常自豪。
騰訊有一款產品,原來叫全民偷菜QQ農場。
最瘋狂的時候,QQ農場一周迭代23個版本,做這個事為了什么?因為每發出一個版本都有海量用戶在用,海量用戶反饋,驅使這個團隊要快速響應這些需求,把用戶特別熱愛的功能細化,必須要頻繁地發布。
最后,要面向產品。
我們不是項目做完就結束了,雖然項目有立項截止,但產品只有開始永無結束。
產品是有生命周期的,項目有明確截止時間的,但產品是要一直服務下去的,所以我們面向產品,要對最終的產品負責。
三、打造面向產品的組織 互聯網+時代的組織應該變成什么樣?我們應該搭建產品型組織。
怎么適應這個變化?傳統的一些組織結構,研發、生產、銷售,各科室底下再一層層分解。
如果還按照這種流程化的組織結構,一周幾次迭代是不可能完成的,互聯網+時代需要快速迭代。
過去的組織結構有什么問題? 第一,各司其職,各為其主,做好自己部門的事就行了。
第二,資源復用。
所有部門都去搶資源,流程驅動,各部門做什么事都按照流程走。
然后里面都是資深專家,有很多專家都是過度的,派一波人在這里面。
項目和產品最本質的差別:項目是臨時性的,項目是面向客戶的,項目是目標明確的。
現在做互聯網+的產品,如果你還是要立項,設起始時間和截止時間,但除非這個點你能確定,按照項目的目標排期,但這件事沒有人能拍胸脯說,因為太多不確定性,所以你必須要面向產品: 產品第一要長期性的; 第二要面向用戶的,面向用戶時,需要洞察,我們叫用戶畫像,叫科學的洞察報表; 第三,產品不存在探索方向,每一個版本都是對方向的一次探索和實踐。
產品型組織應該怎么搭建? 說到底就是雙中心的產品化: 第一個是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 第二個是以產品為中心的組織。
實際是這樣的一張圖: 我在最上面,所有的組織都是面向用戶的,然后下面有大量的事業部,每個事業部有主力產品和創新產品,主力產品負責營收,創新產品負責未來的方向探索。
下面是資源型組織,比如投資委員會、財務部、人力資源部、公關部、品牌部等等,哪個產品做得好我就給誰,這就是微信會出現在騰訊而不是其它企業的原因。
在這騰訊的產品組織結構里,微信已經在BT里孵化,同時孵化的還有兩個團隊,內部已經殺死了兩個非常厲害的產品,所以這件事情一定會在這個組織結構里發生,而不是其它企業。
四、面向產品的組織四力模型 如何衡量一個組織是不是面向產品的,我認為它要具備這四力:用戶力、產品力、運營力和研發力。
第一,用戶力; 用戶力是什么?直接接觸用戶,直接連接用戶。
要建立對用戶的渠道,運營人員有沒有跟你的用戶在一起。
在座各位應該有人聽說過什么叫冷啟動概念,很多人問我產品出來以后如何經過冷啟動?我說如果你的產品要經過冷啟動,你就失敗了,因為從第一張草圖的時候就應該有用戶了。
十個人每個人負責十個用戶就有一百個用戶,一百個用戶至少是種子用戶,要有種子用戶才能再經營,這樣才解決了冷啟動問題。
假如經過冷啟動了卻沒有資源怎么辦?你已經具備了一百個種子用戶了,假設每個種子用戶都有一千個好友,發一個朋友圈,10%人看到,大概有一萬人能看到,已經有一萬個用戶了,一萬個用戶對做產品的人已經足夠了。
我的用戶不僅使用我的產品,還要參與我的產品。
如果我做出來的版本用戶說,這好像是我上次使用不爽的,那這次又改了。
用戶有一種心態,這個產品要符合我的調性,所以要和用戶做朋友,借助用戶的力量去改善和傳播產品,而不是去做營銷,這需要洞察用戶所需。
第二,產品力; 產品力是什么?我們要打造長生命周期的核心產品,企業能力或服務產品化、打造產品型組織。
第三,研發力; 研發力是什么?具備自身造血的能力,持續迭代和創新,提高研發創新、管理能力。
第四,運營力。
運營力是什么?產品上線才是我們運營的起點,要讓用戶從使用產品到討論產品,都要有話題。
最擔心的是沒有任何反饋,一片罵聲也是負反饋,負反饋也比沒有任何反饋好。
五、用戶才是產品的方向 認識用戶比什么都重要,而認識用戶是有科學方法的,不是聽某一些經驗大牛說我在這個行業里干了十年,做了類似的產品,我有經驗。
這當中一定有科學的方法,要有用戶畫像。
當有人給你提出需求時,你需要按照用戶畫像對比,這才是我們做產品的重心,了解不了解用戶的需求和心理。
什么叫極致的產品?有人說產品是一堆功能的集合,好像也是這樣。
即便是功能具有特性,這當中也有本質的需求,我要的是一件干凈的衣服,不是要一臺洗衣機,所以你的產品就是其中用戶的一個解決方案,不一定是哪一個對,你要丟給用戶試試,快速迭代以適應的產品方向。
當把這些全部放在一起的時候,你會發現,這件事情變得簡單了,更清楚了。
所以我們說用戶會產生需求,當他有大量需求時,需求是可以成為特性,特性才能形成產品。
什么是特性? 特性是功能和服務。
用戶在使用產品特性的時候才能感受到體驗,用戶只能感受到體驗。
什么是體驗? 張小龍說為什么微信會成功?微信跟同類的產品比,比它炫的沒它簡單,比它簡單的沒它快。
快、炫、簡單,這些就是特性。
用戶要的是特性,而不是功能,當你把功能打包成特性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做出一款有溫度的產品。
什么是動態運營? 現在所有創業做產品,無非做了兩個圈:第一個是用戶需求圈,第二個是產品方案圈。
所有的產品,所有做團隊、做業務、做公司的人都想讓這兩個圈越大越好。
有些產品做出來以后死活沒人用,沒任何反饋,什么原因?這是因為兩圈沒有任何交集。
有些產品做出來了,少數人在用,但活躍度不高,怎么推都不能再次激活,什么原因?雖然兩個圈有交集,但交集太少。
只有當這個交集不斷重合了,才能打造出一款直指人心的產品。
怎么讓這兩個圈集合在一起,經過洞察和梳理,不斷地把用戶的需求反饋給產品部門,然后做下一次迭代,迭代完了再拿出一個產品方案再試,不停地轉這個圈,直到用戶說這是我想要的。
為什么要讓這個圈轉得更快?要達到用戶真實的需求,就要倒逼生產馬上進行,迭代周期一定越小越好。
怎么樣讓它變得越小越好?我們稱之為互聯網的急速研發能力。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有大量的用戶需求進來,把需求值進行梳理,進行一周的小計劃,這一周我們做快速迭代,迭代以后做持續交互,然后再去回復。
產品上線以后會發現有個特別大的不同,這里面會有種子用戶,十個人的團隊每個人服務十個人,就是一個百個用戶,一百個就會產生第二級的一萬個。
核心用戶一定是第一時間看到,有什么問題馬上反饋,如果反饋可以的話,這個版本會再去發布,正式發布以后再持續運營。
騰訊的產品經理天天讀用戶反饋,大道至簡,別無他法。
產品經理在騰訊天天做這種重復性的勞動,看似枯燥,但非常強。
總結一下今天的分享: 首先我給大家講一下互聯網+時代必須擁抱不確定性,發生變化以后給了一個解,叫雙中心產品化:打造面向用戶的產品,打造面向產品的組織。
最后給大家一個工具,叫四力模型:能力模型+診斷工具。
只有具備四力模型的組織才能做出一款極致的產品。
下一篇:馬云說:“假貨不是淘寶造成的,但淘寶注定要背負這種委屈”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王健林談接班人 萬達接班人到底會是誰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